华戡研究

娱乐律师谈香港影视发展(一)

2018-09-15


导语

 在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香港曾是电影产业发展最成功的地区,其电影年产量曾一度达到全球第三位,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香港电影的发展与香港社会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香港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形态也密不可分。香港电影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虽然处在古老的中原文化边缘,但又与母体保持着一种互动关系,既有向心力又有离心力。下面笔者将以时间线索分阶段进行介绍。

 

作者|高戡

配图|网络

 

一、初创期(1897年—1933年)

△《庄子试妻》剧照

△《偷烧鸭》剧照

1930年代之前,香港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及上海,电影产业也远落后于同时期的中国内地。1897年,电影从国外泊入香港,第二年,爱迪生派出了远东摄影队到港拍摄风光片。1909年和1913年,黎民伟和外国人合作拍摄的的的《偷烧鸭》、《庄子试妻》版权也都是属于外国人。1923年,黎海山、黎民伟和黎北海三兄弟创办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从此香港才有了第一家华资电影公司。

1925年爆发的“省港大罢工”沉重打击了原本就脆弱的香港电影工业,黎北海倾注毕生精力使香港电影工业得以恢复。黎北海是香港电影真正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香港影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人们不会忘记他历经千辛万苦所创造的多项香港“第一”:第一位男主角,第一位自编自导的电影人,创办“大罢工”后第一家电影公司,开办第一家电影从业人员培养机构,还执导了香港第一部有声电影——《傻子洞房》,将香港电影带进有声片的时代。后来,黎北海因投资影业屡屡失利而耗尽个人资产,不得不退出影坛,靠经营小吃店维持生计。1937年7月他应黎民伟之邀赴上海,准备重归影坛,但战争让他的电影梦再次破碎。1948年,他移居广州,开了一家凉茶铺,晚景凄凉。

二、成熟期(1933年—1955年)

1931年起,有声电影改变了香港电影产业的格局。东南亚地区庞大的粤语华侨人群和潜在的市场刺激了粤语片产业的兴旺,传承中华文化且具备语言优势的粤语有声电影在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迅速传播,促使香港电影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也吸引了大批内地和海外的电影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入香港。1934年,邵醉翁南下香港设立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厂,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专业的创作团队,第二年电影产量就达到10部。天一奉行的是赚钱第一的商业原则,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香港电影产业,在后来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

△张善琨

1950年代的香港影坛,粤语片和国语片此消彼长。国共两大政治势力也插手影业,出现“左右对峙”的情形,客观上促成了地域文化的融合和电影市场的重整。左派阵营有龙马电影公司、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和新联影业公司等,其中新联公司被指为由大陆直接投资、周恩来总理领导。张善琨所组建的新华影业公司则是右派势力的代表,拍摄了《秋瑾》、《碧血黄花》等为国民党歌功颂德的影片。以张善琨为首的右派电影人还组织成立“港九电影从业人员自由总会”,所有输入台湾上映的香港电影必须是“自由总会”会员出品的影片,左翼电影公司的影片因此被拒之门外。 

相关搜索

手机扫一扫

手机扫一扫
分享给我的朋友

0.2235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