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业困局待解
2019-02-20
影视业繁荣与萧条并存,折射出供需结构长期失衡。若要改变我国影视产业供需失衡状态,破解“冰火交织”困局,需要双管齐下,从供给端入手优化产业结构,让现代化影视工业生产流程理念有机融入每个环节,提升产业盈利能力
最近,我国影视业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现象。一方面,影视公司不断被各大平台砍价限价,影视剧备案数量有所下滑,横店影视城仅剩十几二十家剧组,各路资本“惶恐不安”;另一方面,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爱奇艺、腾讯和优酷三大视频网站付费用户总规模接近2亿,三家2018年总收入预计将超过800亿元。
影视业繁荣与萧条并存,折射出供需结构长期失衡。在需求层面,受众有强烈的观影观剧意愿,却要同时面对稀缺优质产品以及大量同质化倾向严重的低端内容,辨别力日益提升,却没有太多消费选择权,只能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优劣均沾,“火”势难免上扬;在供给层面,驱动产业增长最重要的内容原创力一直难有质的提升,好作品鲜有问津,投资结构不合理,诸如偷税漏税、阴阳合同等违法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习以为常。一系列整顿举措的出现必然会使从业者一时难以适应,“冰”期在所难免。
进一步看,供需结构失衡的深层因素,在于影视产业资金投入专业化不足,以及影视公司对平台过度依赖。
对比世界影视产业格局,我国影视公司资金投入分配极不平均,创作环节所得尤少。比如,美国头部电视剧制作成本最多可达到单集2000万美元左右,并且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各环节重要性科学投放,在前期故事策划和创作、中期导演及表演阶段以及后期制作层面合理匹配资金;我国同类产品单集成本最多1000万元左右,80%甚至90%都投给了表演环节,钱都“砸”向了流量明星这些随时可流动的价值载体上,原创影视IP研发和制作却只能得到极少的资金支持,这就难以形成更多可固化价值。落后的生产思维导致了不科学的成本分配,自然不可能让原创IP形成持久孵化的优质环境,更无法产生长期效益,还会导致以人力资源为主的影视产业元素在市场上过度分散,严重影响影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大量影视公司不注重积累内容资源,唯平台马首是瞻,尽管每年会有稳定的平台订单量和利润空间,却难以将体量做大,因此无法具有长期资本市场价值,更不会突破估值天花板。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同类企业则一直以优质内容作为核心竞争力,并精耕细作。例如,迪士尼2019年将凭借自身强大的内容控制力推出类似Netflix的视频流媒体服务。这一案例说明,只要优质内容足够多,影视公司就能独立搭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视频平台,具备与平台公平对话的能力。
因此,若要改变我国影视产业供需失衡状态,破解“冰火交织”困局,需要双管齐下,从供给端入手优化产业结构。影视公司务必转变固有观念,将资金用对用好用到位;在此基础上,努力积累超级影视IP集群,始终保持独立意识,通过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逐步搭建自己的内容播出平台,建立专业化的平台独立型公司,让现代化影视工业生产流程理念有机融入每个环节,从而打破价值天花板,有效提升产业盈利能力。(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梁剑箫)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